评建动态
审核评估进行时 | ㉑ 驱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日期:2025-04-18 作者: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社会与历史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社会与历史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社会工作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年来,学院聚焦非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探索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立足社会发展现实,培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治理需求。

一、产学研融合提升实践力,创新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学院深化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构建“实践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共育”的协同机制,高质量遴选实践基地,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实现精准人才培养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学院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进一步推动育才与用人精准匹配,积极拓展产学合作领域,依托集中实习深入实践基地,由参与辅助性工作到参与核心项目设计实施,深度对接毕业生就业需求。近年来,学院部分毕业生能提前与实践实习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实现“学院社会实践中心—实践基地—项目参与—形成就业意向—直接就业”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打造实践能力培育的循环路径。

二、项目化参与提升实践力,探索实践案例与教学设计融合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加快实践类教学课程的更新,将前沿经典实务案例融入课堂学习讨论,形成本科教学实务案例库,依托本土教学案例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积极体验感和认同感。学院与实践基地依托项目化参与方式开展联合培养,在实习实践中融入项目实施的相关内容,以项目化管理模式与各实践基地开展合作。近三年累积近30余个教学案例,深度与教师教案设计融合,形成经验研究的素材来源,并反哺到课堂教学,提升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学院实行制度化管理方式,每年依托实习总结交流大会以及实践实习案例大赛等常态化方式,形成案例挖掘的机制,建构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行动路径。

三、理论基础助力实践力提升,建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转化机制

学院创建了“师说”和“医巫闾”讲座两个本科教育教学品牌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建立更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理论视野拓展路径,支撑学生实践基础上研究能力的转化。“医巫闾”讲座创办于2011年,通过多学科的学术互惠与知识呈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主讲人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俄罗斯、美国的高校科研机构,累积讲座40余场,学院整理了《医巫闾讲座实录》,第一辑和第二辑已经出版,第三辑即将出版。“师说”品牌创办于2021年,邀请国内专家、社会治理领域实务骨干、行业内优秀校友回到本科教学课堂,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维度丰富教育教学视野,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转化路径。

未来,学院依托实践中心现有虚拟仿真平台,以新文科跨学科融合为导向,高质量地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的具体路径。充分发展国一流、省一流的专业字号,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辽宁省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沈阳市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公益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全方位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完善提供扎实的保障。


                                                      (社会与历史学院供稿)